p;&esp;将宰相宋璟的话书之座右,出入观省,以诫终生。
&esp;&esp;将宰相裴耀卿的表文随身自带,提示自己爱护百姓。
&esp;&esp;因为宰相苏颋的葬礼,放弃游乐。
&esp;&esp;被宰相韩休追谏,日益消瘦,说出“吾貌虽瘦,天下必肥”。
&esp;&esp;被宰相张九龄犯颜直谏,面红耳赤,依然追忆“九龄风度”。
&esp;&esp;开元盛世,绝非偶然。
&esp;&esp;然而当年的勤奋节俭,早已陷入温柔乡之内,陷入好大喜功之中,不能自拔。
&esp;&esp;李瑄明知道李隆基有的事情是错的,却不敢多说。
&esp;&esp;历史上的张九龄和天宝年间的一桩桩大事为李瑄验证许多,知道哪些言论触碰不得。
&esp;&esp;他只能在心中制定自己的计划,步步为营。
&esp;&esp;按理说这个时候,李瑄该要告退。
&esp;&esp;但李隆基却吩咐高力士,将珍馐美酒送到沉香亭,他要宴请李瑄。
&esp;&esp;平时宰相和三品的官吏,才有这样的待遇,这是对李瑄莫大恩宠。
&esp;&esp;宴上,李瑄总是称赞李隆基是圣君,虽然李隆基笑骂李瑄“能说会道”、“过于粉饰”,但心里很是高兴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第21章 为高力士“献宝”
&esp;&esp;当李瑄走出兴庆宫的时候,已经是下午日昳时分。
&esp;&esp;高力士亲自将李瑄送出宫禁,一路上,李瑄毕恭毕敬,虚心求教。
&esp;&esp;“七郎虽年少,却有成人之美的智慧,左相在这当面都比不上七郎。”
&esp;&esp;行走半路,高力士对李瑄高情商夸赞。
&esp;&esp;李瑄与李隆基讨论的时候,高力士伴随左右。
&esp;&esp;上一个能如此博取李隆基欢心的,是李林甫。
&esp;&esp;但李瑄不仅有才华,有勇武,还见多识广。
&esp;&esp;再加上宗室的身份,必定会让李隆基喜爱。
&esp;&esp;“高翁谬赞,我怎么可以与父亲大人相提并论呢!在我心中,高翁的贤明,古今未有也,必定名垂青史。”
&esp;&esp;李瑄依然在发挥他的特长。
&esp;&esp;“在文人士大夫眼中,我就是一宦官,他们尊重我,是因为皇帝信任我。等我化为尘土,谁又会去歌颂呢?”
&esp;&esp;高力士一向冷静,自少年时期,他就能做到荣辱不惊。
&esp;&esp;这也使太子称呼高力士为“二兄”,诸王公主皆称“阿翁”,驸马们称“爷”。
&esp;&esp;特别是那个能打的宦官杨思勖死后,高力士的权势达到顶峰,李隆基经常说:“力士当上,我寝乃安。”
&esp;&esp;只有高力士在值班,李隆基才能睡好觉。
&esp;&esp;古今哪个宦官有这份殊荣?
&esp;&esp;但高力士心中也有顾虑,以前圣人能听进去劝,知错能改。
&esp;&esp;但自最后一次从东都洛阳归来后,高力士看着李隆基对劝谏者大发雷霆,处死犯颜直谏的大臣。
&esp;&esp;他也不敢说不顺耳的话了。
&esp;&esp;“高翁,蔡伦何以名垂青史?受历代士大夫敬重?”
&esp;&esp;李瑄明白一味奉承,终会遭到厌恶。他必然要帮助高力士做些什么。
&esp;&esp;当初信安王李祎在外领兵的时候,宰相宇文融嫉妒李祎的功勋,对其进行污蔑。
&esp;&esp;但机智的李祎通过高力士,将奏折递给李隆基。
&esp;&esp;李隆基看后,直接将宇文融罢相,赶到汝州当刺史。
&esp;&esp;而高力士属于明哲保身做到极致的人。他善于随机应变,观察形势气候,即便是最亲近喜爱之人,如果忤逆圣颜,面临倾覆败亡皆不予救助。
&esp;&esp;李瑄需要与高力士加深关系,建立利益。
&esp;&esp;因为高力士还是知恩图报的人,曾经高力士因小过被武则天赶出皇宫,无家可归之际,武三思府上的宦官高延福将其收养,所以他一直感念恩情,对武三思后人照顾有加。
&esp;&esp;“文人所用之纸,皆出蔡侯。怎么会不感念他。”
&esp;&esp;高力士不明白李瑄的意思,思索后,向李瑄回答。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