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好版主>情欲小说>大唐天将军> 大唐天将军 第765节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大唐天将军 第765节(2 / 3)

用俸禄白白养了许多尸位素餐的官吏。

&esp;&esp;在李隆基之前的使职差遣主要负责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,例如皇帝特别任命官员前往地方监察、前往重臣家中贺喜、吊唁等。

&esp;&esp;李隆基之后,使职差遣制度开始普遍化,这也是使职差遣制度在大唐的最重要变化。

&esp;&esp;特别是叛乱以后,地方官吏想法多了起来,他们开始私下谋权,以待时机。

&esp;&esp;朝廷不得不通过使职差遣制度特别任命官员,调查地方情况,掌控地方力量。

&esp;&esp;这使得使职差遣更普遍。

&esp;&esp;在使职差遣普遍化以后,各地设置的差遣官数量也相应增加。

&esp;&esp;所以,李瑄要在使职差遣普遍化前,开始对使职整治。

&esp;&esp;从裴遵庆的态度中,李瑄看出这位精通吏治的老臣不赞同官职复杂化。

&esp;&esp;如果官职复杂化,不一定是利国利民,而是权力剧烈斗争的结果,也可能是权宜之计。

&esp;&esp;“如果秦王信任下官,下官会连日连夜拟定以尚书令为首,更改官制,抑制使职的方案。”

&esp;&esp;裴遵庆哪还不明白李瑄的意思,他起身向李瑄一拜。

&esp;&esp;整饬吏治可以徐徐图之,但官制改革刻不容缓。

&esp;&esp;因为李瑄已来到尚书令的位置,而朝廷还处于未运转的状态。

&esp;&esp;杨国忠一人兼四十多个使职,这些使职全部是实权,由亲信的副使兼任。

&esp;&esp;在朝廷中类似的使职差遣数以百计,这些都需要还给六部、九寺、五监、御史台。

&esp;&esp;“吏部尚书的位置,非卿莫属了!”

&esp;&esp;李瑄认同裴遵庆,将正三品吏部尚书的位置交给他。

&esp;&esp;还使职于职事官,是大势所趋。

&esp;&esp;当然,军队方面李瑄还没有动。

&esp;&esp;但安西北庭、河西陇右,李瑄不会再设节度使。

&esp;&esp;在战争中,李瑄会完成军制变革。

&esp;&esp;等战斗结束,世人或许会发现军中不再有节度使、兵马使、军使。

&esp;&esp;使职差遣不是不能有,但不可以病态的发展,直至失控。

&esp;&esp;“下官拜谢秦王!”

&esp;&esp;裴遵庆振奋拜谢。

&esp;&esp;六部之首,谁不心动?

&esp;&esp;贤臣也会有欲望,名垂青史是名臣的动力。

&esp;&esp;不要去骂名臣清高,道德也是人的一种约束。

&esp;&esp;在开元天宝年间,吏部尚书往往是首席宰相兼任,现在官制虽改,但吏部尚书已经半只脚跨入宰相的门槛。

&esp;&esp;“具体的吏治改革,卿也要尽快拟定。”

&esp;&esp;李瑄又向裴遵庆说一下其他吏治事宜后,才让裴遵庆退下。

&esp;&esp;接下来,李瑄叫来崔光远,以献长安有功,提拔他为工部尚书,让他负责进行拆迁五杨、安禄山、杨玉环、李林甫等诸宦官的府邸。用拆下的石块、木材,兴建民宅、工坊。

&esp;&esp;李瑄又将科举的权力,还给礼部,他准备提拔未归京的赵奉章为礼部尚书。

&esp;&esp;赵奉章公正,不会弄出徇私舞弊的事情。

&esp;&esp;李瑄将刘宴从陇右召回,任中书侍郎,将杨绾召会,任黄门侍郎。

&esp;&esp;中书令和侍中暂不设,以中书侍郎暂管中书省,以黄门侍郎暂管门下省。

&esp;&esp;当初效忠李瑄的杨慎矜、杨璹等大臣已经在天宝年间病逝。

&esp;&esp;在权力未稳的时候,李瑄只会任命听从他的人为公卿大臣。

&esp;&esp;户部尚书的位置,李瑄准备交给韦见素。

&esp;&esp;兵部尚书为封常清。

&esp;&esp;李瑄召高适和岑参为兵部侍郎,辅佐封常清。

&esp;&esp;杜琎和萧华为礼部侍郎。

&esp;&esp;刘眺为户部侍郎。

&esp;&esp;召王昌龄为工部侍郎。

&esp;&esp;王玙和上官青为刑部侍郎。

&esp;&esp;召张镐为吏部侍郎。

&esp;&esp;完成六部的根基,再提拔一些李瑄认为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