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一名参军事冷笑道:“想用精神压制战术,殊不知精神的作用是相互的。”
&esp;&esp;“我们的将士能感受到压力,他们的士兵受到的压力只会比我们更大。”
&esp;&esp;“如果我所料不差,日军的军心已经处在溃散边缘,全靠杀人来维持。”
&esp;&esp;“待战事一起,咱们火炮开路,骑兵向他们的中军发起冲锋。”
&esp;&esp;“只要日军的本阵一退,战事就算完了。”
&esp;&esp;另一名参军事并不赞同他的战术:“日军不可小觑,对面也皆是精锐。”
&esp;&esp;“尤其是他们的本阵附近,皆为幕府精兵,战斗力只会更强。”
&esp;&esp;“这么打法,就算突进本阵,也是死伤太大。”
&esp;&esp;“侯爷曾经说过,一将功成万骨枯是没错,可作为将领若非必要,不要拿将士们的命开玩笑。”
&esp;&esp;“所以,我以为不到万不得已,不可用此法。”
&esp;&esp;本来被反驳,那名参军事还有些不服气,但听到对方把陈景恪搬出来,立即就不敢反驳了。
&esp;&esp;因为他的战术确实很冒险。
&esp;&esp;顺利还好,不顺利六千骑兵活不下来几个。
&esp;&esp;很多人以为,骑兵是冲阵用的。
&esp;&esp;事实上真正用来冲阵的,只有部分重骑兵而已。
&esp;&esp;大多数骑兵都是轻骑兵,利用机动性,进行迂回作战,才能发挥最大威力。
&esp;&esp;直接冲击敌方军阵,那是送死。
&esp;&esp;初唐骑兵的凿穿战术,充当矛头的就是玄甲骑兵,也就是重甲骑兵。
&esp;&esp;之前朱樉在安西复刻凿穿战术,也是准备了数百重甲骑兵。
&esp;&esp;但这次来日本的六千骑兵,都是轻骑兵,用他们冲阵那就是拿人命开玩笑。
&esp;&esp;就算战事顺利,回去大概率也要被记大过,甚至勒令退役。
&esp;&esp;如果战事不顺,难免军事法庭走一遭。
&esp;&esp;当然,也不是说不允许拿人命填线,真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,也是允许这么做的。
&esp;&esp;但很显然,眼下不是。
&esp;&esp;现在他们有很多更稳妥的办法,来结束这场战争。
&esp;&esp;随着两人的发言,更多人站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。
&esp;&esp;大家一起讨论,很快就有了大致的方案。
&esp;&esp;直到这时,梁永怀才起身说道:“大家的想法我都听到了,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。”
&esp;&esp;然后他指着沙盘,说道:“人都有思维惯性,日军不知道我们已经摸清了他们的打算。”
&esp;&esp;“定然以为,我们还会如以往那般等着他们来攻。”
&esp;&esp;“所以对于防守方面,定然会有所松懈。”
&esp;&esp;“从我们抓到的俘虏口供里得知,日军事实上已经分裂。”
&esp;&esp;“精神压制战术就是伊藤正夫想到的,他是足利义持任命的临阵总指挥。”
&esp;&esp;“但是他的战术并不为其他人所理解,多数藩主大名对他都很有意见。”
&esp;&esp;“伊藤正夫也深知这一点,怕他们掣肘自己,就将这些人的亲兵放在了大后方。”
&esp;&esp;“这些人的战斗力和意志力,是远不如前方这些日军的。”
&esp;&esp;“且他们隶属于二十几个势力,互相之间的配合也存在很大问题,是日军最薄弱之处。”
&esp;&esp;“今日夜间骑兵大迂回绕到日军后方,找隐蔽之处隐藏,等待前方的信号。”
&esp;&esp;“明日一早我军便主动发起进攻,炮兵掩护本阵冲击敌军本阵。”
&esp;&esp;“待日军注意力全部被吸引,骑兵从后方杀出,全力攻打日军的后军。”
&esp;&esp;“到时日军摸不着头脑,必然军心大乱,骑兵可趁势击溃其后军。”
&esp;&esp;“后军一乱必然会冲击中军,到时日军本阵也必然会大乱。”
&esp;&esp;“届时我军全军杀出,定可一战而击溃日军。”
&esp;&esp;众人都知道,这是最后的命令,一起起身道: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