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155、第一百五五章(2 / 3)

去时可以解释清楚、大家都弄得明白,如此百姓们就愿意配合,政令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去完成。

&esp;&esp;在他的心目中,底层百姓是多么的淳朴又美好,他们有勤劳的双手,有朴实的内心,而他们的诉求,只有吃饱穿暖,谁若是能让他们吃饱穿暖,媳妇孩子热炕头,谁就是他们的青天大老爷。

&esp;&esp;开化民智不会令这些朴实的百姓改变自己的本性,他们也不会好端端地去造反,就如同这一回的防灾救灾指南,正是因为推行了下去,百姓与官府之间多一份理解,江苏虽然受灾最为严重,却也是最团结、凝聚的地方。

&esp;&esp;丁思孔还在上奏中提到了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:官民矛盾。

&esp;&esp;官民矛盾,是造成百姓造反,威胁社会稳定的最重要因素。

&esp;&esp;大清的官员在百姓的心目中,往往是高不可攀的,百姓不理解政令会带来什么,只知道自己的日子越来越苦,天灾人祸的降临令他们的日子雪上加霜,于是心怀怨愤。

&esp;&esp;缓解官民矛盾,仅仅依靠地方官德行高还不够,还需要开启民智以令官民之间可进行沟通,依靠律法,可以使地方官做到公私分明。

&esp;&esp;丁思孔的上奏,在一片成熟雪灾的奏折中尤其醒目。

&esp;&esp;谁都知道江苏是最严重的受灾地方,可江苏按察使金镇在监督江苏布政使巡抚丁思孔时,上奏夸奖了江苏对灾情“应对得度”,甚至用了“江苏百姓凝集一心,共抗灾情”,“众志成城,令臣心生动容。”等句式。

&esp;&esp;有了这样一份优秀的治理例子在前,丁思孔的奏折有了“实践”的说服力。

&esp;&esp;也正是因为对江苏灾情的重视,这份奏折先是到了内阁手中,又送到了康熙手中。

&esp;&esp;内阁学士们不会因为丁思孔所提意见不合适而压着奏折不上报,是生是死,一切皆在于丁思孔,与他们何干?

&esp;&esp;胤礽也瞅见了这份奏折,康熙见他关心江苏灾情,心里冒出了个念头:若是保成见到这奏折,怕是赞成丁思孔所写的。

&esp;&esp;然开启民智四个字,说得容易,所带来的后果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道清的?

&esp;&esp;丁思孔建学堂,开蒙学那只是小打小闹,还能做为政绩来上报,再多的就不能有了。

&esp;&esp;康熙没有犹豫,而是将那封奏折,递给了胤礽看。

&esp;&esp;胤礽眼睛一亮:“这是丁思孔治理江苏成功的心得啊!难得他愿意将心得分享给大家,值得借鉴。”

&esp;&esp;康熙眉头一跳:“你很赞成丁思孔说的开启民智之事?”

&esp;&esp;胤礽点了点头,如康熙所料地大力称赞了丁思孔:“待在紫禁城中看雪,那雪洁白又美丽,唯有手中沉甸甸的奏折,在诉说着紫禁城这一方安逸天地外的民间疾苦。防灾减灾指南,其实就是开启民智的一种,丁思孔的意思,也不知让百姓们去学那些之乎者也,其根本目地,在于增强百姓的‘生存能力’,如此可应对天灾人祸,就如这一次的雪灾,没有一个人说年初时推行防灾减灾指南不好。”

&esp;&esp;“汗阿玛,丁大人说得也不完全正确,他的想法确实有些理想化,但是他却将它们运用到了实践中,证明这是可行的。”

&esp;&esp;胤礽总是会说一些比较新颖的词汇,康熙琢磨那些字句的意思,倒也能听个明白,偶尔还能记住一些胤礽的话。

&esp;&esp;“你又要说那句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’?”

&esp;&esp;胤礽瞥了一眼偷笑的小美,点了点头。

&esp;&esp;每当胤礽用新词的时候,小美都会是想笑又憋着的样子,比如他的用词“理想化”、“生存能力”,这些不都是小美教的,也不知道它在笑什么。

&esp;&esp;“儿臣觉得,丁思孔的治理经验很值得借鉴,开启民智的事儿,也可以交给文部来做,比如这一次雪灾,朝廷花大力气去防灾,治灾,光做怎么够呢?得说给天下百姓知道,这就是丁大人所说的缓解官民矛盾,加深沟通。”

&esp;&esp;胤礽还指出了几个人名,尽是在平日里给康熙上奏拍马屁,不言实事的官员人名。

&esp;&esp;帝王批阅奏折,看到这类奏折心情好的时候会拜读一下,大部分时候则是批个已阅就得了,几个文采斐然,善于用各种言语夸他的臣子,那名字都眼熟的很。

&esp;&esp;他一听胤礽提起这几人,右眼皮就突突跳了两下。

&esp;&esp;“你提他们干什么?现在是治灾的时候。”灾情期间就不必要这群马屁精上奏来夸他了吧?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