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一切收拾完毕了以后,林云笙便领着陆钧行到自己初高中周末常去的街边法式电影院。
这个街边影院是结合咖啡店、酒吧和电影放映的空间。
老板不差钱,是一位电影狂热爱好者,每晚都会提前在公众号上发布放映的电影片名,一放就是好多年。
所有预约进店观影的客人买不买咖啡酒水无所谓,老板开心了甚至会白送你喝的。
但他有个特殊的规定,你只要把电影看到了最后,就一定要留下来交流自己的想法。
林云笙和陆钧行混在车流里挤到街边影院的时候,刚好踩上店里播片的点。
一排排的椅子摆在那里,陆钧行看到有穿着校服的初中生坐在那、拎着扫帚的环卫工人、都市白领、八旬老人等等,不同薪资水平、不同身份的人群却一同坐在那里。
陆钧行恍惚间好像回忆起自己最初开始偏爱电影的原因。
自从他踏入娱乐圈以来,每天都泡在这个尔虞我诈,勾心斗角,拉帮结派当中。
陆钧行不知道是社会本就如此,还是自己运气太差,他总是看到黑心赚大钱与人善被人欺在反复出现,甚至逐渐成为一条铁律。
这跟所有人从小被教育的“好人有好报”截然不同。
不真实的现实让陆钧行迷茫、焦虑、一度陷入虚无,他反而从别人虚构出来的作品的情义中更能找到一份实感。
林云笙就近挑了一个靠近门口的位置,他指了指身边的立牌,凑到陆钧行耳边小声道:“今晚这部电影还挺适合你看的。”
事实证明,林云笙是对的。
陆钧行在电影开场的两分钟之内,便对其中的情节产生了强烈的共情。
一个名叫乔纳森的男人走到台前,他举着话筒向大家介绍自己是一名音乐剧作家。
“你们知道吗,我最近不管去哪都能听到一种声音:嘀嗒、嘀嗒、嘀嗒……像出现在劣质低成本商业电影,或者周六早晨动画片里的定时炸弹。”
电影一上来就告诉观众,这是乔纳森·拉森的故事。
在他取得自己所有的成就之前。
乔纳森拥有过人的创作天赋,他近乎偏执地梦想着要成为一名音乐剧作家。
为此,他过上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贫穷生活,住在破旧的合租房里交不起水电、与相爱却志向不同的女友分道扬镳、跟相近却选择不同的挚友发生争执。
明明只要选择放弃梦想,回归现实,乔纳森就能获得一个物质丰盈的工作,可他依旧孤独、焦虑又自负地走在音乐剧创作的这条道路上。
但没有人告诉他这个选择是否真的正确。
乔纳森倾注七年时间创作的心血被业内赏识的同时,又因难以盈利被制作方无情地抛弃。
希望灰飞烟灭他却别无选择,只能踉跄着站起来,在一切期望落空之后,继续开始下一部、再下一部作品的创作。
终于,乔纳森·拉森将《吉屋出租》这部划时代的音乐剧带到了世界面前。
他将摇滚写进曲谱,打破了传统的音乐剧演唱模式;他将视角对准现实,改写了以往音乐剧僵化不变的故事主题。
这部音乐剧在首演当年以横扫之势拿下了十项重要的音乐剧大奖。
它在百老汇上的寿命长达十二年,里面的歌曲至今被无数音乐剧爱好者传唱不断。
1996年1月25日,《吉屋出租》在外百老汇首次公开演出。
而在首演当天的早上,乔纳森·拉森却因突发性主动脉肿瘤永远地离开了人世。
那年乔纳森三十五岁。
距离他三十六岁的生日,仅仅只有十天。
这部电影与传统的追梦式电影不同,它并不鼓吹梦想的高贵,只是诚实地告诉你:
——在做梦的人或许会喜欢谈论热爱,但真正去追梦的人大多都逃不开恐惧。
当电影滚动起最后的演职人员表时,林云笙低头打字,然后把手机递给了自己身后的陆钧行。
[宝贝,你未来大概率会在某个时刻对自己陷入深深的怀疑,望着别人的成功开始焦虑,忍不住责怪恶劣的大环境,认识孤独、无助与不甘,然后从一场又一场的噩梦里惊醒。
不管是你还是我,我们都不知道这条“电影分级制度”之路的最终归处。
但你要记得自己来时的路。]
陆钧行盯着林云笙在光影里明灭的侧脸,怔怔出神。
直到现在,陆钧行才终于反应过来从参与王卫林的综艺之初,林云笙不断跟自己强调的事情——你要找到你自己决定成为导演的原因。
与试图影响整个行业的那种“大使命”不同,在这个大任下,陆钧行太多时候都在被裹挟着往前走,找不到他自己的节奏。
陆钧行想,他是热爱电影的。
作为少数幸运的演员,陆钧行曾经享受过导演在让镜头开始和叫停之间,剧组里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就为了某个漂亮的画面,
好版主